




什么是人工增雨?
在了解人工增雨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知道——雨從何處來?
雨是從云中降落的水滴,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變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便組成了云,它們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當它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從云中落下來,形成了雨。
2020年8月12日,北京市大興區亦莊鎮,市民冒雨出行。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人工增雨則是在適當的天氣條件下,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影響云的微物理過程,從而達到增加地面降水的目的。>>詳情
人工增雨要看云的“臉色”
“要想實現增雨,首先得有一團合適的云體?!敝袊鴼庀缶秩斯び绊懱鞖庵行氖紫瘜<抑茇管醣硎?,一般來說,當云的厚度超過兩千米,缺乏冰晶卻擁有豐富的水汽,而且云體外面仍然有充足的水汽源源不斷補給,就算通過“審核”,被認定具備增雨潛力。
具體來講,云有冷暖之分。暖云里充滿小水珠,溫度在0℃以上,上升氣流的托舉使它們飄浮在空中掉不下來;冷云的溫度在0℃以下,云里有許多閃亮的冰晶和過冷水珠,但由于它們又小又輕,在上升氣流的托舉下,也不會掉下來?!斑@時候,就需要人工來幫忙了?!敝茇管跽f。
周毓荃表示,合適的“目標”不是時時刻刻都存在,需要等待時機。當作業條件成熟,工作人員會提出包括催化劑量、作業設備和作業時機等在內的作業方案,向空管部門申請作業空域。爭取在時機未“溜走”之前,把催化劑送到云中,像“鹵水點豆腐”一樣,把云“幻化”成雨水。>>詳情
不同的云所用的催化劑種類也不同
“冷云和暖云的降水機制不同,需要的催化劑種類也不同?!敝茇管跽f,目前常用的催化劑有制冷劑(如干冰等)、結晶劑(如碘化銀等)、吸濕劑(食鹽、尿素等)等。
制冷劑和結晶劑主要用于冷云。當干冰、液態氮和碘化銀等進入云中,便會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人工冰核,冰核轉化成冰晶,冰晶吸附水汽,凝結增長,或碰到過冷卻云水,使其變為冰晶。當冰晶增長到一定程度,上升氣流無法托舉住它們時,便降落下來,變成雨。
干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暖云則靠吸濕劑。當吸濕的食鹽、氯化鈣、尿素、硝酸銨等進入云中,使那些小小的水珠快速成長為直徑幾十微米以上的大云滴,“過度肥胖”的它們“體重”暴增,上升氣流給的支撐終于抵不住重力的作用,只好掉了下來,形成降雨。>>詳情
將催化劑送入云中要靠特殊裝備
人工增雨作業飛機是云內播撒催化劑的最佳裝備,可將催化劑直接撒入云中。其上裝載的探測儀器還可對作業前后云的狀態變化進行追蹤監測。飛機作業機動性強,催化面積大,增雨效果好。
據悉,此次馳援重慶的飛機為新舟60高性能飛機。該飛機加裝了大氣探測子系統、催化作業子系統、空地通信子系統、任務集成子系統和任務電源子系統,實現空地協同指揮下的大氣科學探測和人工增雨作業,可對空中云水資源進行實時探測,尋找適合作業的區域,提高作業效率。>>詳情
圖片來源:上游新聞
與飛機作業相比,火箭和高炮作業,能將催化劑播撒得更集中、形成冰核濃度高,特別適合針對飛機難以進入的對流云作業。
圖片來源:新華網發(咸寧市委宣傳部供圖)
安靜燃燒的地面煙爐是最“ 沉默”的人工影響天氣裝備。人工增雨地面煙爐常用于針對山區地形云的作業。作業人員將其設置在迎風坡面后,在氣象條件適合時,利用計算機發出點火信號。煙爐開始燃燒含催化劑的焰條,通過環境場上升氣流將人工冰核送入云中。除山區以外,對于較難或不能申請作業空域許可的城市及周邊區域,地面煙爐也是非常適宜的。>>詳情
人工增雨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氣象專家介紹,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采用的催化劑主要是干冰,也就是固體二氧化碳,以及液氮、碘化銀等,且每次作業只需使用少量。以常用的冷云催化劑來說,其主要成分干冰和液氮,汽化后成為二氧化碳和氮氣,都是空氣的主要組成元素,因此它們都是“生態安全催化劑”,不會污染環境。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姚展予:最常用的催化劑是碘化銀,但是人工影響天氣所播撒的碘化銀濃度是極其微小的。世界衛生組織對飲用水、環境當中的銀離子的含量有一個安全標準,每升水當中銀離子的含量不大于0.05毫克。我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經過人工影響天氣以后,所使用的催化劑對環境和水應該是不會影響人體的,不會污染環境,因為濃度遠遠低于標準值至少是兩個量級以上,在國外和國內都有檢測的數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