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助力,確保秋糧穩產豐收
連日來,南方地區出現1961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平均強度最大的高溫少雨天氣,旱情快速發展,疊加高溫熱害,給秋糧生產造成嚴重威脅,農業抗旱減災形勢異常嚴峻。
為努力減輕災害損失,全力以赴奪取秋糧豐收,農業農村部連續派出10個專家組、25個包省包片聯系工作組和12個科技小分隊赴秋糧重點省和受高溫干旱影響重點地區,指導推進抗災保豐收關鍵措施落實。
科技小分隊所到之處高度重視抗旱保產工作,農業、氣象、水利、科技部門科學研判當前旱情,及時調整完善預案,指導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科學抗旱,指導農民做好補種改種和田間管理。水利部門找好灌溉用水,協調組織大中型抗旱機械設備,送到旱情嚴重的鄉鎮安裝使用,應對旱情對水稻種植造成的影響。當地政府引導和動員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大戶就近就地調度抗旱機具,一些鄉鎮甚至動用消防車和灑水車來運水灌溉,千方百計減少旱災損失。地方財政局、應急局爭取救災資金,保障及時開展災后生產活動。>>詳情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
今年以來,各地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促進糧食穩產豐收。
今年,各糧食主產區加大了智慧農業設施的建設力度。江蘇新沂今年新建了9個智慧農田示范點,覆蓋周邊近30萬畝農田。依托安裝在田間的數字信息采集設備,種糧大戶王義勝可以實時了解田間墑情、苗情、溫度、濕度等信息,并根據信息平臺的提示及時進行補水,避免近期持續高溫影響水稻的生長。
當前,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夯實糧食產能。>>詳情
十年來,作物種業科技快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種業種源、農機農藝、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保障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我國現代種業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提升,農業用種得到有力保障。目前,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超過95%。培育推廣超級稻、節水抗旱小麥、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和耐除草劑大豆等一大批優良品種,第五期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超級稻多次創造水稻高產世界紀錄,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取得突破,品種對單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
十年來,我國智能農業裝備長足發展,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加速向自動化、設施化轉變,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研制出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作業裝備,農業遙感技術成功應用于災害監測預警、產量評估、農業環境要素監測,北斗導航支持下的無人耕地整地技術、小麥無人播種收獲技術、水稻無人機插技術等取得突破性進展。>>詳情
重慶市梁平區數谷農場掩映在青山之中。資料圖 新華網發(熊偉 攝)
科技賦能,為農業插上智慧翅膀
近年來,各地區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全國累計創建9個農業物聯網示范省份、建設100個數字農業試點項目,蘋果、大豆等8個大類15個品種的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試點穩步推進。
不光靠數字賦能,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種子。希望的田野里,一粒粒好種子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啊帽忍亍鞴?,皮薄肉軟,甜度高,廣受市場歡迎?!鼻瓣囎?,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思古橋村西瓜種植戶張利民種植的西瓜新品種,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訂單不斷?!叭缃?,選好種、用好種,已經成了鄉親們的共識?!?/p>
“依靠科技創新,打好種業翻身仗,我國種業已進入以自主創新為驅動力的發展新階段?!鞭r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楊禮勝說,我國農業科技整體研發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節水抗旱小麥、超級稻、白羽肉雞等標志性成果層出不窮,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近10年,全國審定、登記農作物品種3.9萬個,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量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詳情
2月11日,安徽省亳州市趙橋鄉“無人農場”的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系統在噴水施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劉勤利 攝)
科技助農,讓“金扁擔”挑得更穩
綠色集成生產技術的應用大幅提升產量和質量;農業機械升級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實現節糧減損;立體循環農業吃干榨凈資源,減少廢棄物排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科技為農業生產插上翅膀,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重要驅動力,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引領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標準化程度日益提高,先進農業技術有了更大的舞臺。無論是耕地保護、品種改良,還是秸稈利用、果蔬防蟲等,廣大農民都對改進生產技術、掌握先進實用技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要看到,當前農業科技推廣還存在到戶率不高、科技成果潛力發掘不足等問題,應當盡快加以改善。
農業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農業搭上了技術進步的快車,生產越來越便利,農民生活越來越富足。農業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今后,在農業生產中更好應用科學技術,讓農業科技更好助力鄉村振興,邁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步伐就能更加穩健,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必將成為現實。>>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