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魚”頻現,鱷雀鱔為何“來者不善”?
·食物鏈頂端,繁殖能力強,沒有天敵
鱷雀鱔原產于北美洲,是一種淡水巨型食肉魚,成魚體長一般能長到1.5米。對我國來說,它是一種外來物種,一旦放到天然水域,會對水體生態系統帶來滅頂之災,因為它是個不挑食的主,只要水里有活物,它幾乎通吃。>>詳情
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表示,如果鱷雀鱔被放到長江以南的水域,會給局部地區的野生動物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相當危險。鱷雀鱔可以產15萬枚以上魚卵,達到了溫度濕度條件后會迅速生長,吃掉本土魚類。
被捕獲的鱷雀鱔(公園管理方供圖)
·百害而無一利
除了破壞生態,鱷雀鱔還會造成經濟損失。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崗位專家顧黨恩告訴記者,“如果養殖水域混入鱷雀鱔,那基本就絕收了,會讓養殖戶血本無歸?!?/p>
鱷雀鱔自身的經濟價值非常有限。北京市水生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高級工程師鄒強軍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鱷雀鱔的鱗片非常堅硬,猶如穿上了一身鎧甲,可以抵擋利刃,所以從這樣一條“全副武裝”的魚身上獲取魚肉是很困難的事情;而且鱷雀鱔的卵和卵巢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而言都是劇毒之物,若食用稍不留意就會發生中毒事故。>>詳情
物種入侵路徑:有人為也有自然
《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指出,入侵的途徑有自然也有人為。自然,即通過動物自身的遷飛進入我國,如草地貪夜蛾,也有隨著風、鳥等進入我國境內的物種。
何謂人為途徑傳播?李志紅解釋,人為傳播有很多種方式,包括引種、貿易等。
更多時候,物種入侵只是起源于一次無意中的購買行為,比如巴西龜、鱷雀鱔等,被人們當成寵物購買回來,之后又放生到自然界,造成了自然界的災難。>>詳情
看看這些入侵物種你認識幾個
根據《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并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219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比如↓
·水葫蘆
水葫蘆原產于南美洲,20世紀初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引入我國,后作為豬飼料推廣種植,因其大量繁殖,常常布滿整個江河湖面,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陽光不足而死亡,破壞水中生態平衡。
·加拿大一枝黃花
“加拿大一枝黃花”是我國上海等地在20世紀30年代從北美引進的觀賞植物,后逸生野外,具有極強的繁殖和快速占有空間的能力,壓制本地植物生長,破壞入侵地的植被生態平衡。
·巴西龜
巴西龜又名紅耳龜,大多數種類產于巴西,個別種產于美國。巴西龜是世界公認的生態殺手,中國等多個國家已將其列為危險性外來入侵物種。
·紅火蟻
紅火蟻是我國農業、林業和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也是全球公認的百種最具危險入侵物種之一。紅火蟻能直接食用農作物的種子、果實、幼芽等,導致農作物減產,還會影響部分動物生長繁殖。同時,紅火蟻傷人事件也時有發生。
·福壽螺
福壽螺又名大瓶螺、蘋果螺,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食用螺引入中國,因其適應性強,繁殖迅速,成為危害巨大的外來入侵物種。
·草地貪夜蛾
草地貪夜蛾幼蟲(上)和成蟲。草地貪夜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遷飛性害蟲,具有“特能吃”“特能生”“特能飛”等特點,繁衍能力強,遷飛擴散快,嚴重危害玉米等農作物生長。2019年,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我國。>>詳情
外來入侵物種有哪些危害?
隨著全球化、氣候變化及有害生物進化等的發展,人員、商品的流動增長迅速,外來物種也越來越多,生物入侵的現象愈加頻繁,如草地貪夜蛾、沙漠蝗、紅火蟻等。草地貪夜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遷飛性重大農業害蟲,原產于美洲地區,2016年在非洲尼日利亞等暴發并對玉米造成嚴重危害,2018年入侵印度等亞洲國家,2019年1月入侵我國云南地區;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草地貪夜蛾擴散至我國27個省份,對我國玉米產業造成嚴重威脅。紅火蟻也是外來入侵物種中危害極大的,農業農村部2022年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紅火蟻已經擴散到我國12個?。▍^、市),對農作物、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并威脅到人類的健康。>>詳情
養不起或不想養了,該如何處理?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與農村法制研究中心主任任大鵬:外來物種并不都是入侵物種,是不是屬于入侵物種需要進行長期的科學評估。但只要是外來物種,都有相關嚴格的管理規定。比如《生物安全法》第六十條的第三款就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所以,如果實在養不起或者不想養了,需要把它送到有關部門,絕不允許隨意到野外去釋放或者丟棄。>>詳情
隨意丟棄或涉嫌犯罪
2021年4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其中對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等行為作出了明確規定。而《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未經批準,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的,依照生物安全法第八十一條處罰。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詳情
治理破局,需筑牢源頭防線
根據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并于8月1日起施行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提出了防止外來入侵物種的三道防線。也就是在源頭預防,監測預警和治理修復,在這三個防線中,源頭預防是占據首位的。
《辦法》第十條提出,“因品種培育等特殊需要從境外引進農作物和林草種子苗木、水產苗種等外來物種的,應當依據審批權限向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林業草原主管部門和海關辦理進口審批與檢疫審批?!睂儆谑状我M的,引進單位應當就引進物種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進行風險分析,并向審批部門提交風險評估報告。審批部門應當及時組織開展審查評估。經評估有入侵風險的,不予許可入境。>>詳情
我國多地已啟動入侵物種普查工作
隨著8月1日《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的實施,我國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和防控將更加嚴密和完善。2003年至2016年,我國先后發布了四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共記錄了71個物種,包括造成嚴重危害的紅火蟻、蘋果蠹蛾等,其中大部分都是農業相關的物種,而2019年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尚未收入名單。
對此,2022年,我國啟動了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包括面上調查和重點監測,由農業農村部牽頭,自然資源、海關、環保、住建及林草總局等部門協同參與。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植物生物安全系教授李志紅認為,這次普查,對我國現有的外來入侵物種種類、分布區域、危害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將有更加詳細和精確的掌握。>>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