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顆探日衛星“羲和號”收獲頗豐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無所不在。人類已建立了地面太陽監測網,但由于地球大氣對紫外、X射線、伽馬射線等電磁波是不透明的,地面上的可見光波段也會受到地球大氣吸收、擾動和陰雨天氣等因素的影響,探測行星際等離子體、磁場信息,必須到深空中去。
“羲和號”是太陽Hα光譜探測與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衛星平臺試驗的科學技術試驗衛星,于2021年10月14日發射升空?!棒撕吞枴背晒Πl射近一年來,我國科研團隊開展衛星平臺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技術試驗300余次,太陽光譜成像1000余次,圓滿完成了該衛星在軌測試和試驗工作,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詳情
“羲和號”效果圖。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國際上首次給太陽低層大氣做“CT”
“我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在空間對太陽Hα波段的光譜掃描成像,記錄了太陽活動在光球層和色球層的響應過程?!备叻謱m椏傇O計師兼副總指揮、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趙堅說。
“羲和號”在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取太陽Hα譜線、SiⅠ(中性硅原子,讀“硅一”)和FeⅠ(中性鐵原子,讀“鐵一”)譜線,得到了完整的譜線輪廓?!棒撕吞枴毙l星首席科學家丁明德表示,這些數據有助于科學家計算出太陽大氣的溫度、密度、速度,更加深入地研究太陽大氣結構,了解太陽爆發活動的觸發原因和傳播過程,從而更好地開展空間天氣預報,保障人類生命安全。>>詳情
除了科學探測成果,在新型衛星技術試驗方面,“羲和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主從協同非接觸“雙超”(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衛星平臺技術在軌性能驗證及工程應用。
此外,“羲和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太陽空間Hα譜線成像儀在軌應用,光譜分辨率優于0.0024納米;國際首次實現了在軌高精度原子鑒頻太陽測速導航儀在軌驗證,測速精度優于2米/秒。>>詳情
“羲和號”全日面Ha波段光譜掃描成像。圖片來源:南京大學
“羲和號”用上穩定云臺,讓拍照又準又穩
作為一名“攝影師”,相機既要對得準,又要拍得穩?!棒撕吞枴痹趪H上首次采用基于“動靜隔離、主從協同”理念的非接觸式磁浮衛星平臺,就像裝上了“云臺”。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羲和號”衛星系統總指揮陳建新介紹,傳統衛星均采用平臺艙和載荷艙固定連接的設計方法,平臺艙飛輪、陀螺等活動部件的振動,將不可避免地傳遞至載荷艙,影響相機觀測質量?!棒撕吞枴辈捎谩皠屿o隔離非接觸”的總體設計新方法,將平臺艙與載荷艙物理隔離,有效隔絕了衛星平臺的干擾,通過大帶寬、超高精度的磁浮作動器,實現了相機指向精度和穩定度指標較傳統衛星提升一至兩個數量級。>>詳情
同時,為實現平臺艙對載荷艙的能源供給以及兩艙之間的信息傳輸,“羲和號”還在軌驗證了艙間無線能源傳輸、激光通信、無線通信等多項衛星平臺新技術。>>詳情
全日面光球多普勒速度場。圖片來源:南京大學
全日面色球多普勒速度場。圖片來源:南京大學
打破被動,產出我國自己的太陽科學數據
趙堅表示,“羲和號”衛星在軌開展的相關試驗,有望獲得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產出,將顯著提高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我國在太陽觀測領域發表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使用的數據均來自國外衛星數據。趙堅表示,“羲和號”發射成功,打破我國在此領域的被動局面,我國將成立衛星數據科學委員會,制定數據政策,供國內外科學家研究、使用、共享衛星探測數據,力爭產生原創性科學成果。
“我國作為航天大國,及時開展太陽探測活動,十分必要,不能缺席?!壁w堅強調。據悉,“羲和號”衛星科學數據已向全球開放共享,可通過南京大學太陽科學數據中心查詢和下載,目前已得到美、法、德等國太陽物理研究學者的廣泛應用。>>詳情
“羲和號”。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太陽探測的“中國方案”將持續進行
太陽探測是空間科學發展的重要領域,我國目前已經制定了兩個太陽探測計劃,除了已經發射的“羲和號”,還有“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計劃。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是中科院先導專項規劃的一顆太陽綜合觀測衛星,以“一磁兩暴”為科學目標,對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和全日面矢量磁場開展觀測,研究“一磁兩暴”的起源、相互作用及彼此關聯,為嚴重影響人類正常生活的空間災害性天氣預報提供支持,計劃今年10月發射。>>詳情
“我們現在也已經開始規劃對太陽的立體探測,從不同的角度看太陽。例如已經啟動了對‘羲和二號’的預研,準備用5年的時間,將其發射到拉格朗日點的L5點,那里太陽與地球的引力相當,衛星可以從側面來觀測太陽。另外,國內太陽物理界還擬再用不到5年的時間發射‘羲和三號’,對太陽的南北極進行觀測?!敝袊茖W院院士、“羲和號”科學總顧問、南京大學教授方成說。>>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