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敦煌是中國的敦煌,也是人類的敦煌,77年來,一代代敦煌守護者堅守大漠,守護千年瑰寶,讓這個曾經滿目瘡痍的藝術寶庫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管理開放的典范。
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就是敦煌守護者之一,他始終關注著“科技守護敦煌”的推進工作。
作為敦煌研究院石窟文物保護工作者,蘇伯民和幾代莫高窟人發揚“莫高精神”,不斷努力運用各種科學技術實施石窟保護和管理,“搶救性”的保護工作基本完成,莫高窟逐步恢復了昔日的光輝,重新走向世界。
“我們趕上了一個非常好的時代,國家越來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工作?!碧K伯民說,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喜愛文化、關心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在‘搶救性’的保護工作完成后,敦煌研究院開展了更加精細化洞窟預防性保護?!碧K伯民說,文物保護者利用科技手段進一步研究壁畫當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病害更加細微的化學物理過程,延緩壁畫的劣化速度,同時在現有材料的基礎上做一些改進,找到更加適合敦煌壁畫修復的材料。這就需要更多科技力量的支持。
今年兩會,蘇伯民帶來了“支持敦煌研究院申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議。
“文物保護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碧K伯民說,之所以要做這個建議,是因為要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首先保護管理要達到世界的水平,其次,保護技術和保護能力要達到一定高度。
此前,在2020年8月,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在敦煌莫高窟正式揭牌成立。研究中心打破傳統文保單位單學科研究的工作模式,圍繞敦煌文物保護前沿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需求,通過多學科交叉,匯聚與培養文化遺產保護頂尖人才,發起和組織保護領域國內和國際重大研究計劃。
蘇伯民說,申請國家重點實驗室后,將圍繞文化遺產的科學認知與價值挖掘、保護技術研發和展示利用等三個主要領域,開展文化遺產價值整體挖掘與保護利用研究,力爭在重大關鍵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取得全面突破,全面提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