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侖
近來,“考研熱”話題的持續升溫,也讓它成了兩會期間的熱議話題。
據媒體報道,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共有457萬人報考,創下了歷年之最。實際上,考研“熱潮”從2016年就開始逐漸升溫。
針對這一現象,諸多代表委員提出的:“部分研究生招生單位自主擴招”“改招生制為申請制”“提高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比例”等建議都被提及。
其實,考研熱和躺平、寧愿送外賣也不進工廠的現象都折射了在青年群體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狀態:即個人價值實現無法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很好地匹配。社會學中有一個概念:依賴個人主義的解釋。意為人們習慣于將生活中的成敗歸因于個人素質,而忽略了更廣泛的社會因素。
隨著媒介技術跨越式的進步,傳播模型趨于碎片化,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畢業后薪資的對比、工作環境的異同更直接地刺激著人們的眼球。于是生化環材迅速被斥為“四大天坑”專業,計算機則得到了廣泛的追捧;制造業有苦有累,不如外賣甚至日結逍遙快活;比起內卷還是躺平來得舒適……
無論是送外賣、考研還是躺平,本質上都是對低效、重復競爭和內卷的暫時性逃避。
從根本上講,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價值觀與科技創新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正確配置媒介資源,幫助青年正確樹立奮斗目標、與社會經濟發展匹配的個人價值觀,剔除掉制造焦慮、以偏概全的不良信息;另一方面,應加速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的步伐,把人才資源轉化為人才優勢,讓人才、企業、產品在全球這個大市場中“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實現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