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楊宇航 陳汝健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喬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去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政協聯組會上指出,加快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
推動耕地保護利用與地力提升,讓中國碗裝更多中國糧,成為今年兩會熱點之一。
“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鏗鏘有力
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安徽農業大學校長夏濤認為,應加快推進農田建設立法,盡快制定出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政策,同時,把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確保良田良用。
結合自身耕地保護的調研實踐,河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楊玉成委員認為:“基本農田應實行差別化保護?!彼ㄗh,要建立耕地資源安全管控體系,防范耕地紅線“褪色”風險;要穩定耕地資源布局,將現有耕地資源的空間格局作為耕地保護事實上的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政協聯組會上的講話,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馳而不息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定決心和戰略定力。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精準落實耕地保護戰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弊匀毁Y源部農用地質量與監控重點實驗室主任鄖文聚表示,要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他認為,權責清則方向明,破除耕地保護體制性障礙、打通耕地保護機制性梗阻、推出耕地保護政策創新、優化耕地保護戰略要素配置,真正把負責守責盡責體現在耕地保護上。
耕地保護離不開硬核科技支撐
鄖文聚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東北地區黑土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其他區域如黃淮海農區地下水漏斗、南方農區局部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等客觀存在的問題均表明,迫切需要發揮科技的作用,推動耕地保護利用與地力提升。
“耕地保護頂層設計對科技支撐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敝袊r業大學副研究員湯懷志非常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
“如果沒有耕地的質量提升,就很難產出優質的糧食?!眹@耕地保護議題,來自河南的黨永富代表提出了將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由單一營養體系上升轉變為營養體系、污染體系、生態體系為一體的“三土三系”綜合治理系統的建議。民建中央在提案中建議將耕地碎片化治理納入提升耕地質量工作范疇,明確治理目標和考核標準,完善連片規模、基礎設施、宜機化、平整度等相關建設標準。
我國科研工作者正在不懈努力。如在研發投入上從“保育、培育、改良、保護、治理”等耕地全鏈條保護技術出發,沈陽農業大學邊振興教授和他的團隊,正就農業科技“沾土就靈”進行深入探索,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因地制宜的耕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而湯懷志正試圖將“秦嶺—淮河過渡帶區域砂姜黑土改良、綜合治理研究”提上新的高度。
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研究員趙松委員說,正是科技在基本農田保護中的應用,才讓農民對豐收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