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釗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加強科普工作作出系統部署,提出具體要求?!兑庖姟分刑岢?,要“樹立大科普理念,推動科普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意見》站在時代高度定位科普工作,錨定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目標,樹立起全國“一盤棋”的“大科普觀”。
過去,人們常把科普視為一種“副業”,科研人員做科普曾被誤解為“不務正業”“科研做不下去才轉行做科普”。有人認為,科普是科學家或科普專職人員的事,“企業做科普不可信”“只有做到領域內頂尖的人才有資格做科普”。公眾對科普的偏見反映出一種急功近利的科學觀,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工作力度不足,以及傳統績效管理帶來的價值迷失。
樹立“大科普觀”,必然要求科普主體的多元化,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獎勵激勵機制??破展ぷ鞲采w了經濟建設、科學技術、教育文化、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充分釋放“科普生產力”,必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參與科普工作的潛能。
在“大科普”格局下,科普工作呈現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信息化支撐、市場化運行的嶄新面貌,科普不只是狹義上理解的科協組織的任務,而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和責任?!兑庖姟酚靡粋€章節闡釋“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對各級黨委和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各級科協、各類學校和科研機構、企業、各類媒體、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每個公民提出具體要求。
“創新不問出身”確立了一種“效果導向”,在“大科普”的語境下,科普同樣“不問出身”??破盏馁惖老蛉鐣_放,尤其是廣大科技企業,他們創新動能充足、科普資源富集,應立足資源稟賦優勢,促進科技研發、市場推廣與科普有機結合,廣泛開展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動。
隨著科普主體的多元化、科普內涵的廣義化,科普早已不是什么“副業”,而是一項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的“主業”,是一項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創新發展、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推動科普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必然要求。
對企業而言,在發展過程中不應盲目追求單一的經濟價值,而應主動承擔科普社會責任,加大科普投入,促進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企業家要主動參與科普工作,積極開展科普議題設置、場景創新、跨界傳播,及時向公眾普及創新成果,講好中國企業創新故事,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創新中國形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十年前的第34位提升到現在的第12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過去十年,得益于科學普及,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大幅提升,從2015年的6.2%提高至2020年的10.56%——這些鮮活的數據正是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的直觀呈現和生動寫照。
桴鼓相應、枝干相持,“大科普”需要“大協同”。在《意見》的指引下,呼吁社會各方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參與科普工作,做大科普事業的“蛋糕”,引導社會形成理解和支持科技創新的正確導向,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不斷增強國家科學文化軟實力。
(作者系光明網科普事業部總監、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