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文化、科學、景觀和經濟價值。
宋崢 攝
9月9日,在國家林草局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范圍內的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包括散生122.13萬株和群狀386.06萬株。散生古樹名木中,古樹121.4865萬株、名木5235株、古樹且名木1186株;群狀古樹分布在18585處古樹群中。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萬株,分布在鄉村的有483.53萬株。
國家林草局生態司(全綠委辦)司長張煒表示,普查結果顯示,古樹名木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是:云南超過100萬株,陜西、河南、河北超過50萬株,浙江、山東、湖南、內蒙古、江西、貴州、廣西、山西、福建超過10萬株。全國散生古樹的樹齡主要集中在100至299年間,共有98.75萬株,占81.2%;樹齡在300至499年的有16.03萬株,占13.2%;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有6.82萬株,占5.6%,其中1000年以上的古樹有10745株,5000年以上的古樹有5株。
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散生古樹名木,按權屬分,國有18.23萬株,集體90.97萬株,個人12.41萬株,其他0.52萬株;按生長環境分,良好96.98萬株,中等18.04萬株,差6.85萬株,極差0.26萬株;按長勢情況分,正常103.73萬株,衰弱15.77萬株,瀕危2.63萬株。全國散生古樹名木中數量較多的樹種有樟樹、柏樹、銀杏、松樹、國槐等。
張煒指出,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切實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古樹名木及自然生境”。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森林法》,將保護古樹名木列為專門條款,成為國家依法保護古樹名木的里程碑。
2001年,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2015年開始,為進一步摸清全國古樹名木分布和保護管理情況,科學指導和推進保護工作,全國綠化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第二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2020年10月,經過為期5年多的外業調查、數據整理和專題調研,以及兩輪數據復核,形成了普查結果報告。2020年底,全綠委辦組織專家對普查結果報告進行了評審論證,專家組一致認為本次普查數據真實可信,基本反映了我國古樹名木資源現狀。
張煒介紹,為本次普查提供技術支撐,國家林草局制定了《古樹名木鑒定規范》和《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范》等行業標準,開發了古樹名木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建立了由國家督查、省抽查、縣自查組成的三級質量控制體系,完善了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建檔工作質量管理、技術責任等制度。普查數據上報后,各省級綠化委員會會同有關單位組成質量檢查驗收組,對市縣普查數據進行檢查、驗收。全綠委辦對各省上報的數據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入庫和匯總分析,校驗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根據普查技術規范,分布在自然保護區和國有原始林區中的古樹,按照《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和天然林保護相關政策規定管理,沒有納入本次普查范圍。因此,本次普查的范圍包括31個?。ㄗ灾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不包括自然保護區和東北、內蒙古、西南、西北國有林區以及臺灣地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本次普查對散生古樹名木進行了每木調查,對其樹齡、分布、權屬、生長態勢、相關歷史文化信息作了詳細登記;對群狀古樹一般只統計了古樹數量,沒有做每木調查。
張煒表示,通過本次資源普查,基本查清了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本底狀況,建立了古樹名木資源管理檔案和數據庫。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運用本次普查成果,進一步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管理,推進古樹名木掛牌保護,實施古樹名木搶救復壯,加快推進古樹名木保護法治建設,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專題宣傳,增強全民保護意識,切實保護好中華大地上的古樹名木資源。